10個港澳項目入圍“創青春”雙創決賽
“黃埔杯”第六屆“創青春”廣東青年創新創業大賽暨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新創業大賽決賽在廣州黃埔舉行
14人的項目團隊核心成員中,博士6人、碩士8人,他們致力于開發基于人工智能的一站式智慧醫療解決方案,擁有13項知識產權專利,這就是來自澳門的產學研創業孵化項目“澳創芯”。
9月8—9日,第六屆“創青春”廣東青年創新創業大賽暨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新創業大賽決賽在廣州黃埔舉行,以澳創芯為代表,本屆大賽中來自港澳的項目不僅較往年數量明顯增多,質量也有顯著提升。
本屆大賽由團省委聯合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人社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市場監管局、省廣電局、省金融監管局、省青聯、省學聯、黃埔區政府、廣州開發區管委會等12家單位聯合主辦,集結百家創投資本、孵化機構、銀行券商、公益組織、媒體平臺作為支持單位,直接參與的創新創業青年超萬人。
大賽自4月10日啟動以來,經各地市賽遴選、機構推薦及社會自主報名等形式收集的項目總數約6800個,經逐級篩選,最終向省賽報送1280個項目進入初賽。經過7月底初賽的嚴格評選,共161個來自粵港澳及海外的項目進入復賽,并最終角逐出43個名額晉級決賽。
43個決賽項目港澳占據10席“創青春”大灣區色彩更加濃郁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推進,越來越多香港青年在大灣區開啟了他們的創業之路。“創業初期,我們曾在香港試驗種植半年,但場地、環境等條件都非常受限。從2016年起扎根廣東江門后,當地政府給了各方面的扶持,例如研發期間免費使用近400平方米的溫室、技術人員指導耕作、臺風災后救助等等。得益于政府和村民們的關心,我們在推廣綠色環保農業的路上,許多‘不可能’變成了‘可能’。”來自香港的“魚菜共生聯合氣霧栽培循環農業種養技術”項目負責人羅偉特由衷感嘆。
2018年,大賽正式更名為“創青春”廣東青年創新創業大賽暨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新創業大賽,并設立香港和澳門賽區,助力港澳創新創業青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干事創業。本屆大賽中,港澳團隊報名更踴躍,項目質量也逐年提升,盡顯港澳青年積極融入大灣區的強勁勢頭。據統計,今年大賽共收到港澳項目96個,港澳項目較上屆分別新增37.5%和80%,并有10個港澳項目入圍決賽。
“創青春”澳門、香港專項賽分別于7月2日、7月12日舉辦,其中香港賽共吸引56個優質初創項目參賽,項目涵蓋干細胞、中藥美顏、翻譯腕帶、人工智能等領域;澳門賽邀請了澳門創建加速器、大灣區青年報等機構代表擔任評委,對16個入圍優秀項目進行全面評審。
在舉辦賽事的同時,本屆大賽繼續舉辦交流營活動,鼓勵港澳青年發揮創新精神,把創意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親身了解、全面認識內地經濟發展重點和趨勢,加深他們與內地之間的交流、融合和協同發展。
在香港、澳門相關社會機構支持下,組委會于6月下旬及復賽期間共邀約了近90名港澳青年創業項目團隊負責人,分別開展兩期各4天在廣州、深圳的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新創業交流營,港澳青年參訪創新創業基地、考察國際知名品牌及上市企業,在青創訓練營了解內地創業政策、參加創業培訓課程和路演實戰,交流營活動豐富多彩。
“無論是已經創業或者是準備創業的朋友,多到廣東來看看很有益。我們實地看到了很多新穎的創業基地,觀摩區內優秀創新企業,認識了很多同頻的青年朋友,也讓我們對自身的項目有了更客觀的認識和新的思考,不虛此行!”一名參加交流營的澳門社團負責人如是說,而這也恰恰是團省委配套大賽開展兩期交流營的初衷與落腳點。
此外,在復賽期間,主辦方還邀請了知名創投機構的合伙人、金融券商、往屆“創青春”獲獎者開展青創訓練營、青創沙龍為創業青年提供現場指導,分享參賽經歷,大大提高了三地青年對廣東創業氛圍的認可度,為本屆“創青春”大賽染上了濃厚的大灣區色彩。
而連續承辦兩屆大賽的黃埔區、廣州開發區,也為港澳臺青年精心送上了三份“超級大禮包”:“港澳青創10條”“金融10條”和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新創業基金。其中,“港澳青創10條”圍繞創新創業、實習就業、生活保障等方面提供支持,給予港澳青年最高20萬元創業啟動資助等保障,助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新創業高地。
推動廣東首部青年創新創業立法建立青年在粵創新創業良好生態
近年來,團省委探索打造了以“青創賽、青創網、青創板、青創營、青創園、青創盟”六大雙創平臺為支柱的青創服務體系,通過競技交流、融資發展、成果轉化、落地孵化、資源整合的系統服務,引導青年在廣東建設科技創新強省、精準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勇當尖兵,奉獻青春力量。
與此同時,為了給全面推動粵港澳大灣區人才、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提供具有廣東特色的立法支持、政策支撐和制度保障,完善青年在廣東創新創業的生態,團省委等有關單位還大力推動《廣東省青年創新創業促進條例》(下稱《條例》)立法工作。
據了解,《條例》去年被納入《廣東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2018-2022年)》,今年4月,列入省人大常委會2019年立法工作計劃預備審議項目。
從立法課題調研到起草法規,團省委開展了大量工作。去年11月,團省委邀請廣東省內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園區的負責人、進駐項目創始人等微觀創業群體代表,在中山大學創業學院召開2場《條例》立法工作座談會,討論《條例》的制定背景、框架結構及主要內容,對《條例》(草案)進行多次不同層面、不同方式的征求意見。
今年2月,在課題調研組基礎上,由中山大學管理學院任榮偉教授為首席專家、總負責人,24名雙創專家、立法專家組成的《條例》立法專家小組正式組建,負責條例起草、咨詢、論證、完善等工作,確保科學立法。5-8月期間,《條例》起草工作小組分別赴廣州、佛山、韶關、茂名、陽江等全省各地市開展立法調研,邀請創業服務社團機構、孵化基地、高校等代表以及創業青年代表進行座談交流。
日前,團省委面向全省14至35歲的青年、創業服務機構分別發放了近2萬份青年版問卷和3000份機構版問卷。據統計,21至25歲的青年創業意愿最為強烈,大學生、返鄉青年、離職創業者成為創業主體,大學專、本科學歷的占了81%。受訪青年表示,最希望獲得政府的項目資助和獎勵,稅收、租金減免等優惠以及引導基金、政府擔保與貼息等金融政策,但55%的受訪青年表示在申請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難依次是程序復雜、耗時長,需要準備的材料太多,超過42%的受訪青年遇到過不知道如何申請、指南不明確、條件門檻過高等“攔路虎”。
受訪青年普遍認為,廣東市場活力大、機會多、資源多,32%受訪青年獲得過創業指導培訓教育和財政獎補,但在稅收減免、公共服務、商事便利方面的福利獲得感較弱。93%的受訪青年支持制定《廣東省青年創新創業促進條例》,并希望借此建立創新創業教育培育、政策扶持、公平競爭環境等制度。
接下來,為提高立法效率,團省委將與省人大保持及時有效的溝通,為審議文本奠定基礎。嚴格按照立法程序,團省委將主動邀請省人大提前介入調研、座談、論證等環節,對起草中涉及的重點、焦點、難點問題進行指導和協調,形成有效銜接機制。
灣區雙創年輕態勢盡顯“95后”“00后”成廣東雙創生力軍
“創青春”大賽自2014年起每年舉辦,五年來累計吸引1萬多支創業團隊、10萬多名創業青年參賽,挖掘優質青年創業項目逾2600個,成為廣東共青團服務青年創新創業的重要品牌、有力抓手。
本屆大賽緊扣“粵港澳大灣區”“創新驅動發展”“鄉村振興”戰略,鼓勵全省21個地市結合地方實際舉辦市級賽,積極為各地青年創新創業搭建展示交流和資源對接平臺,有效擴大了“創青春”競賽的覆蓋范圍。通過競賽、交流、培訓、推介、資本對接等形式,引導青年圍繞“1+1+9”工作部署,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努力開創廣東創新發展新局面貢獻青春力量。
本屆大賽創業者年輕化趨勢愈加明顯,“90后”“00后”逐漸成為創業生力軍。許多千禧年后出生的創業領頭人初露鋒芒,團隊實力過硬、表現亮眼,產品和服務更加貼近新生代需求,為廣東雙創事業發展注入了更多新鮮血液,凸顯廣東“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創業氛圍。
與此同時,本屆參賽項目質量較往年有大幅提升,貼近行業痛點、熱點,切合當下實體經濟發展的需要,并已取得一定發展成效。參賽項目行業涵蓋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制藥、人工智能、高端裝備制造、綠色低碳、工業互聯網、數字經濟、新材料、現代服務與文化創意、移動互聯網技術及應用開發、現代農業等相關產業。
來自澳門大學的學研創業孵化項目“澳創芯”,便是其中的優秀代表。該項目充分發揮澳門大學在亞洲地區的集成電路產業特色,成員多為澳門大學校友,核心成員含博士6人、碩士8人,目前已擁有13項知識產權專利,為智慧醫療產業提供了諸多創新解決方案,有效推進澳門科技產業的多元化發展,為更多澳門本地青年和企業樹立了雙創典范。又如由南方電網孵化的“配電網架空線路摘掛式地刀”項目,已獲授權專利5項,授權發明專利1項,實新專利1項,備受現場評委及相關產業人士關注。